19世纪末,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,
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。喀斯特一词便成为各国通用术语。
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,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
喀斯特学术会议上,将喀斯特改为岩溶。 我国的许多典籍
和地方志中都曾对石灰岩地形和岩洞进行过描述和记载。
在距今300多年前,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了广西、
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,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,详
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。

岩溶地貌分布广泛,全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(出露地表的)约125万平方千米,西南几省石灰岩分布面积达55万平方千米,约占全国分布面积一半。那里岩溶非常发育,广西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。

1、岩石一定要是可溶的
石灰岩、硫酸盐岩、岩盐都是可溶的,但由于硫酸岩、岩盐分布范围小,石灰岩分布面积大,所以喀斯特地貌只在石灰岩地区才发育典型。

2、岩石一定要是能透水的
因为不透水的岩石,只能在岩石表面产生溶解和沉淀,不能深入到岩石内部。这样也就产生不了丰富的地下喀斯特地形。

3、水一定要具有溶解力
这取决于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数量多少、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、水的温度高低。温度高反应快,溶解石灰岩的数量就多。

4、水一定要是流动的
不流动的水会很快饱和而失去溶解力,
只有不断的流动,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才会变化,产生碳酸钙的沉淀或重新溶解。

发育过程

地壳上升后长期稳定,石灰岩致密、层厚且产状平缓,将首先发育石芽、溶沟、漏斗和落水洞,继而形成独立洞穴系统,地下水位高低不一。随后独立溶洞逐渐合并为统一系统,地下水位亦趋一致。地下水位之上出现干溶洞、地下水位附近发育地下河,地面成为缺水的蜂窝状。再后地面蚀低,浅溶洞与地下河因崩塌而露出地表,地下河陆续转变为地面河,破碎的地面出现溶蚀洼地与峰林。最后,喀斯特盆地不断蚀低、扩大,地面广布蚀余堆积物,形态接近准平原,但仍然残存孤峰。

返回